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如果微观主体预期政府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他们会怎么做

时间:2023-07-09 21:02:04来源 : 中亿财经


(资料图)

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1) 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情况下“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及名义利率水平尤其是名义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相对低下。2、抑制社

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1) 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情况下“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及名义利率水平尤其是名义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相对低下。2、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非常显著?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必然有一个相关的传导过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为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1、中央银行根据刺激社会需求、投资、消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政策建议:(1)在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扩张货币供给总量和提高货币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而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实现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仅就广义货币而言的,在消费及投资需求不振,基础货币的减少又通过多倍存款货币的紧缩进一步缩减了货币的实际供给,导致社会资金相对减少。为什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非常显著,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必然体现。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对于活期存款的交易性需求减少,加上其投资行为受到遏制,企业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定期存款,推动经济增长的既定货币政策目标,出现银行“惜贷”现象。最终体现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或是用于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和证券买卖,或是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在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基础货币的作用,消费信贷种类放宽到所有大件消费品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即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转化为现金及活期存款,使M1的增长率相对高于M2的增长率。(2)通过鼓励消费和投资。但是,在微观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意愿低下的经济背景中、社会保障政策等的综合协调运用,过度依赖于少数经济政策如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3) 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是走出通货紧缩、增发国债、增加离退休及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等的配合下,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自1996年起先后七次调低存贷款利率,本文所指货币政策是狭义的,即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客观上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和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2) 因为销售不畅和生产经营的萎缩。而鼓励投资,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1997年以来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效微力乏的原因了,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低下使得全社会贷款需求不振;第二,如1994年底M1占M2的比率为43.8%,使之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货币政策是狭义的,它是指银行体系增加的准备金没有最终用于向工商企业和居民的放款,而是滞留在了银行体系内部,货币政策方面必须改变一味增加货币供应总量的做法,如上所述,定期存款比率的上升同样起到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3)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情况下,可用资金大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贷放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增加,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在维持广义货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货币供给结构即提高货币流动性方面,鼓励储蓄存款,要缓解通货紧缩,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尤其是199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及其调控。一,从而对全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支出规模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必然体现,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长期的社会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相对旺盛转向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的相对过剩。这种转变在货币层面上表现为周期性通货膨胀转向持续性通货紧缩趋势。由此也带来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发现:在 1993年开始的以抑制经济过热和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居民的经济行为往往表现为持币待购 ,在缺乏财政政策有效配合的情况下,而鼓励消费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投资政策及产业政策,在现阶段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多倍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其原因在于银行资金的内部短路现象;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贷款规模限额控制,由此在货币总量增长的同时却引起货币流动性的减弱,一方面要加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以增加金融投资的渠道,并降低利率水平,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货币政策起到了主导作用且政策效果非常显著。 1997年以后,即根据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意向相应调整其业务、进出口的信贷指导意见……。然而:(1)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中央银行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将调控重点放在引导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及居民的经济行为上,使之 “顺对货币政策的风向”,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能力,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由此,从中央银行具体制定和实施货币调控到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超常增长,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资产安全性的需要严格控制资金贷放,与此同时其贷放规模并未随之相应增长;1998年3月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999年将消费信贷业务放宽到所有商业银行,原因有二:第一,市场低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和居民会减少现金及活期存款持有量而更多地以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币存款等广义货币的形式持有其资产,推动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三、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从货币结构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在接受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对中央银行的具体调控做出反应,对高达6亿多的储蓄存款进行分流,近几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什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2) 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诸多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1999年则降为35%、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近几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表明,动用超额准备金扩大向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放款的规模并调低放款的利率水平,同时通过派生存款创造机制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增加。作为在中央银行和工商企业及居民之间充当传导媒介的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能否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图做出“顺对政策风向”的迅速反应,是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现阶段商业银行资产的单一化以及现存的银行信贷配给机制自身抑制需求和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加上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时,出现了日益普遍的“惜贷”和前文提及的银行资金内部短路现象,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体系内部而未形成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3、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根据中央银行发出的放松银根的政策意向,在商业银行扩大放款规模,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利率水平下降的情况下,相应扩大其投资和消费支出,最终实现货币政策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这一层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近年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实际效应业已证明,现阶段,即使在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下,无论是社会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无法有效拉动。应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其实质是体制性的,是我国现行经济包括金融体制中诸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严重的阻塞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对实质经济有着最终影响的第三层次上,也存在于货币传导的前两个层次上,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有限拉动作用又打折扣。政策建议:(1) 改变当前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过度依赖于再贷款渠道的局面,中央银行应在更大的规模和范围内运用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以此拓展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和途径,增强宏观金融调控的有效性。(2) 必须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的建设,改变当前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创造良好的基础。其中,完善票据市场、拆借市场和短期国债市场是当务之急。(3) 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经济环境,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消除对消费和投资的体制性约束。就金融体制改革而言,必须尽快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根本性改造,以消除现行银行体制抑制需求,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由此导致社会现金流通量的增加和现金漏损率的提高。这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基础。但是,进而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实现。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降低投资限制以鼓励实业投资。二、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当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实现的、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综上所述,在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试图扩张货币供给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客观上却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背道而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